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2—2017-02间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术,观察组行PFNA内固定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术比较,PFNA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各30例。PFNA组实施PFNA治疗,DHS组实施DHS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带粗隆柄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将自2004年2月~2006年2月所实施的43例带大粗隆柄关节置换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A组,再选取同期内实施DHS内固定治疗的70岁以上患者68例(不包括EvansⅠ、Ⅱ型)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带大粗隆柄的人工关节置换对于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34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的预后更好,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要积极的康复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力髋内钉(DHS)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90例。DHS组运用DHS微创治疗。常规组运用非手术牵引疗法。比较2组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DHS组并发症发生率6.67%(3/90例),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37.44%(19/9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DHS组骨折愈合率、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但控制髋内翻并发症的能力不如常规非手术牵引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A组)及PFNA固定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早期负重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FNA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早负重及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手术、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观察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非手术治疗组优良率27.3%;内固定组优良率86.7%;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优良率82.1%。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首选内固定,对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及骨折不稳定者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不能替代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04间杞县中医院收治的8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分别予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床负重锻炼时间和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创伤少、术后并发症风险低,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下床负重锻炼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带粗除柄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将自2005年2月~2008年2月所实施的43例带大粗隆柄关节胃换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A组,再选取同期内实施DHS固定的70岁以上患者68例(不包括EvansI、Ⅱ型)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痛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在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带大粗隆柄的人工关节置换对于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中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02—2017-05间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2组炎症反应及髋关节功能指标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6水平,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中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范少地  刘剑  于杰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976-978
目的研究探讨8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临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32例8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前瞻性的控制研究,9例预计寿命短于半年的患者剔除研究,12例患者失访,111例最终得到观察,41例行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7例行PFNA内固定术,33例行胫骨结节牵引非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到4年,111例中有12例半年内死亡,其中9例是非手术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与PFNA内固定组的关节功能,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在85岁以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以得到即刻的髋关节功能,尤其适应于超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3.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目的比较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筛选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158例.筛选条件:年龄≥75岁,无精神功能障碍,无严重的慢性内科疾病史,创伤前可相对独立生活.7例失随访,13例在随访中死亡,138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随访时间2.8年.随访观察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77%,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生活质量指数相对较低.结论与手术治疗相比,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应以内固定为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骨折发生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治疗上.以往常采用牵引等保守治疗,随着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及围手术期诊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趋向手术治疗。现将近年来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37-2241
[目的]对比观察骨水泥型与生物加长柄型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采用股骨头置换治疗的36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水泥组16例,非水泥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大腿疼痛、患者满意度、死亡率、早期并发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大腿疼痛、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进步,骨水泥组下地时间更早。非水泥组粗隆间骨折愈合良好,两组近期随访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两种假体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骨水泥型假体下床早,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术治疗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5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用股骨粗隆间骨折专用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80例:行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8例,随访时间15~52个月。两组的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失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住院时并发症发生率、扶拐下地活动时间、功能评价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可以避免内固定失效引起的并发症,减少卧床时间,使患者较快恢复到或者接近伤前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两种常用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以来收治的年龄大于70周岁的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分别应用DHS及PFNAⅡ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内固定的过程中均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拍摄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牢固,随访6~36个月,36例骨折全部愈合,与DHS手术方法比较,PFNAlI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组比较,PFNA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可靠,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内固定物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间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1例。其中内固定组3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5例。比较2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内固定组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20个月。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较多,髋关节功能恢复稍差(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23例(半髋置换组),DHS内固定27例(DH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JOA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好的早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将8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44例。观察组实施DHS内固定手术,对照组运用骨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6.84%),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2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及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和骨折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牵引加手法复位比较,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充分术前准备、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合理用药及正确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