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生产古马隆树脂的含酚废水采用乳状液膜法脱酚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乳状液膜的稳定性和搅拌强度,内相试剂的浓度、油内比、乳水接触时间、温度、酸度及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除酚效率的影响.对酚质量分数为0.06%的废水,经一级处理可净化到0.0005%以下,净化率达99%以上.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的适宜用量及液膜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2.
对生产古马隆树脂的含酚废水采用乳状液膜法脱酚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乳状液膜的稳定性和搅拌强度 ,内相试剂的浓度、油内比、乳水接触时间、温度、酸度及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除酚效率的影响 .对酚质量分数为 0 0 6 %的废水 ,经一级处理可净化到 0 0 0 0 5 %以下 ,净化率达 99%以上 .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的适宜用量及液膜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电导率法研究煤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氯代吡啶和异十八醇聚氧乙烯 (15 )醚为乳化剂 ,制备了几种不同的煤油 水乳状液 ,探讨了同种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下 ,煤油 水的比为 1∶1(V V)的乳状液中富油相 (上相 )和富水相 (下相 )的电导率变化规律 ,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相同浓度下 ,体系富油相和富水相的电导率变化规律 ;并且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复配后 ,体系富油相和富水相的电导率变化 ,从中找出了表面活性剂浓度、种类及复配类型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以期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检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中盐行等人发现采用超声波乳化法用2C18^△9GE作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状液比用Polyamine和Dpan80作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电破乳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液膜的稳定性高与易于电破乳并不矛盾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中盐行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中盐文行等人发现采用超声波乳化法用 2CΔ918GE作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状液比用Polyamine和Dpan 80作表面活性剂制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电破乳进行了研究 ,也得出了液膜的稳定性高与易于电破乳并不矛盾的结论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中盐文行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6.
对采用Span80-油酸复合表面活性剂制取乳状液膜分离醋酸水溶液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表面活性剂配比为1:1,表面活性剂用量为5%,乳水比为1:2时,其分离率可达90%以上.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复合表面活性剂配比、表面活性剂用量以及乳水比对分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使用法国I.T.Concept公司生产的Tracker全自动液滴界面张力仪,通过对悬挂气泡/液滴的面积采用正弦振荡方案,利用滴外形分析方法测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发泡剂)HY—3溶液的表面/界面扩张黏弹性质。利用气泡(液滴)扩张压缩法研究了动态表面张力和表面扩张黏弹模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HY—3溶液的表面张力逐渐降低,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HY—3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降低;温度升高,HY—3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有助于提高液膜的稳定性。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表面扩张黏弹模量逐渐增大,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HY—3溶液的表面扩张黏弹模量开始减小;随着扩张频率的增大,表面扩张黏弹模量增大,液膜的机械强度增大,其自修复能力强,导致泡沫体系抗形变能力增强,泡沫稳定性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量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电阻和击穿电压,证明油包水的乳状液破乳机理,测定了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溶剂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据此,对由2CA918GE制成乳状液的破乳机理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9.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0.
利用支撑液膜从柠檬酸水溶液中提取柠檬酸,研究了Span类和Tween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支撑液膜体系的分离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此种表面活性剂被引入体系后未对其提取效率和稳定性起到提高和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铜溶剂萃取O/W型乳化液的结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铜溶剂萃取体系中O/W型界面乳化液的稳定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除静电斥力效应和固体界面膜的稳定作用之外, O/W型界面乳化液中的三维结构障碍也是其主要的稳定因素. 由于水相中Fe3 和SiO2等易水解成分的浓度均超过其水解平衡条件所要求的浓度, 它们水解形成的Fe(OH)3和SiO2胶体分散体系在连续相中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阻碍乳化液滴的聚结.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聚合苯乙烯马莱酸壬基酚聚氧乙烯酯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其性质的影响。在高分子链中同时含有长链阴离子及非离子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乳液的稳定性及增稠效果优于具有相同链长的同类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相似文献   

13.
表面活性剂对铝热轧用润滑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乳化液稳定性、粒径及其分布和表面张力的分析,研究了T702,SPAN80,油酸三乙醇胺皂,Tween80和NP-10这5种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对铝热轧润滑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乳化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在基础油中添加油性剂,可与表面活性剂发挥协同效应,增加其乳化性能,降低乳液的表面张力,提高乳液的润湿性和稳定性。油酸三乙醇胺皂与Tween80或NP-10复配能使乳化液分散更细、更均匀,进一步降低其表面张力,提高乳化液的润湿性和稳定性;乳化剂的类型、亲水亲油平衡值及其用量和复配技术对乳化液的粒径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松香与马来酸酐通过双烯加成反应,生成马来松香酸酐,马来松香酸酐与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通过酯化反应生成马来松香辛酚基聚氧乙烯醚双酯羧酸,马来松香辛酚基聚氧乙烯醚双酯羧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马来松香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双酯酸钠盐表面活性剂.马来松香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双酯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含有羧酸盐阴离子和聚醚链段非离子两类亲水基,该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为14~15,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480 g/L,1%水溶液表面张力为32.04 mN/m.该表面活性剂适合配置重油污型的洗涤剂,具有去油污力强,泡沫适中,稳定性能良好,无毒,成本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淀粉颗粒的乳化能力,以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采用激光粒度仪、研究级正置显微镜、流变仪等对Pickering乳液外观、液滴粒径、显微形态及动态流变特性进行表征,考察淀粉颗粒质量浓度(1、5、10、20、30mg/mL)和油相体积分数(10%、20%、30%、40%、50%)对乳液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颗粒质量浓度导致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减小;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增大。当颗粒质量浓度为20mg/mL,油相体积分数为40%时,乳液的乳析现象明显改善。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吸附在油/水界面,有效抵抗了液滴聚结,使乳液在储存30d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流变特性表明:乳液内部存在弹性凝胶网络结构,随着颗粒质量浓度和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液滴间堆积变得更紧密,从而增加了乳液黏度和凝胶强度,使其抵抗形变能力增强。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具有良好的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和Tween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作为复配乳化剂,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了含油率(v/v)为5%~50%的煤油/水乳状液.以油水分层效率和乳状液液滴的粒度分布及其平均粒径(D4,3)作为乳状液的稳定性评价指标,考察了HLB值、沉降时间、含油率、乳化剂含量、搅拌时间、搅拌转速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pan80-Tween80-煤油-水体系中,制备水包煤油乳状液的最佳复配HLB值为12.0:提高乳化剂的含量和油水比、延长搅拌时间、提高搅拌转速均可以降低乳状液的平均粒径(D4,3),减少油水分层效率,从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其中乳化剂含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聚合物3530S及其降解后的聚合物对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用界面剪切粘度和zeta电位考察了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机理。研究发现,热氧降解后聚合物的界面活性升高,降解后的聚合物使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差,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主要由界面膜强度和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决定。  相似文献   

18.
Hanson JA  Chang CB  Graves SM  Li Z  Mason TG  Deming TJ 《Nature》2008,455(7209):85-88
Water-in-oil-in-water emulsions are examples of double emulsions, in which dispersions of small water droplets within larger oil droplets are themselves dispersed in a continuous aqueous phase. Emulsions occur in many forms of processing and are used extensively by the foods, cosmetics and coatings industries. Because of their compartmentalized internal structure, double emulsions can provide advantages over simple oil-in-water emulsions for encapsulation, such as the ability to carry both polar and non-polar cargos, and improved control over release of therapeutic molecules. The preparation of double emulsions typically requires mixtures of surfactants for stability; the formation of double nanoemulsions, where both inner and outer droplets are under 100 nm, has not yet been achieved. Here we show that water-in-oil-in-water double emulsions can be prepared in a simple process and stabilized over many months using single-component, synthetic amphiphilic diblock copolypeptide surfactants. These surfactants even stabilize droplets subjected to extreme flow, leading to direct, mass production of robust double nanoemulsions that are amenable to nanostructured encapsulation applications in foods, cosmetics and drug delivery.  相似文献   

19.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ESEM),不必事先准备标本,就可对自然的液态对象成像观察分析.给出了一种研究液态体系结构的有力的可行工具.其分辨力要比传统的光学显微镜高一个数量级.使用该技术可对乳液中水滴的分布形态进行观察和图像分析,微观图像可显示出在不同条件下水滴的各种分布形态和尺寸.观察结果表明在乳液中水相的分布和尺寸,严格地取决于该乳液的稳态和液流学特性.该技术为乳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手段,对组成为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3)醚(AEO-3)/正癸烷/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或Tween 80/水的胶质液体泡沫(CLA)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讨论了CLA和普通乳状液体系的相结构及表面活性剂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CLA结构中正癸烷和水分别是独立的2相,且水相呈现出自由态、结合态和束缚态结构;随着油相与水相体积比的增大,自由水含量减少,水相的结合态和束缚态成分增加.通过与普通乳状液相比较,发现油溶性表面活性剂AEO-3有助于CLA的形成,这与单一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普通乳状液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