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自20世纪初,新发与再发传染病(ERI)疫情不断出现,已经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ERI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及难以预测性,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系统面对的巨大挑战。本文对ERI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公众对ERI的认识,为今后有效应对ER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齐莹;王博;阮强;张同歆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1,12(02):75-77
自20世纪初,新发与再发传染病(ERI)疫情不断出现,已经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ERI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及难以预测性,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系统面对的巨大挑战。本文对ERI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公众对ERI的认识,为今后有效应对ER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敏;毛伟;何涛;卫昱燕;高瞻;张玉;张春红;廖红梅;刘鱼;曾沛斌;王憬惺;何苗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9):895-898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健康无偿献血人群的微生物组,并调查可能存在的新发/再发病原体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利用深度测序的方法对重庆地区5 000人份健康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以鉴定其中的新发/再发病原体。方法提取5 000人份血浆核酸总DNA,经随机引物扩增后,建库上机深度测序,用本课题组开发的Kraken Py软件分析宏基因组数据,并确定其中的微生物组,鉴定可能存在的新发/再发病原体。结果通过深度测序将获得的1.23 Gb的数据,其中包括2 146 844个有效读长,去人类DNA背景后,结果显示属于细菌的片段47条,属于病毒的片段21条,属于寄生虫的片段333条。最主要的病原体是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其次是欧猥迭宫绦虫(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仅发现少量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的病毒成员如扭转病毒Torque teno virus等。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被认为是能够造成输血安全威胁的病原体DNA片段,如疟原虫(Plasmodium spp.),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了重庆地区健康无偿献血人群的微生物组结构,同时也揭示了这些健康献血者有可能携带的新发/再发病原体,提醒采供血系统工作者应结合当地新发传染病流行情况,合理的制定疫区或是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筛查模式和献血者招募策略。另外,对于这些潜在风险也不必过于惊慌,因为这仅是微生物基因组片段结果,不代表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5.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是1种逆转录病毒,经输血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临床危害较大。预防经输血传播HTLV的有效方法是对血液做HTLV筛查。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HTLV检测列入血液筛查的常规检测项目。早在2000年,我国就有了东南沿海地区人群中HTLV感染的报道;近年来,在这一地区献血者中也检测出了HTLV。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划拨专项经费在国内部分地区的无偿献血者中开展HTLV检测试点。就HTLV是否应列入我国的血液常规筛查项目以及如何列入,本文从HTL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危害性、治疗的可及性、社会经济学及伦理等方面,对是否考虑将HTLV纳入我国的血液筛查,以及HTLV检测范围、献血模式、患者选择等关乎我国应如何开展HTLV血液筛查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可能导致输血发生感染性风险。血液筛查技术和血液管理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残余性风险,因此血液及血制品的病原体灭活/去除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防线。病原体灭活/去除技术是否可行,须从1)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2)对被处理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影响、3)对人体安全、4)技术可行性和法规的符合性等4个方面来考量,同时做必要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仅仅由于成本原因而未能采用或不考虑采用诸如病原体灭活/去除等适宜的血液安全技术,无异于本末倒置,无论对输血安全的整体形势还是对接受输血的病患者个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7.
血液传播性病原体可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采供血机构对血液传播性病原体检测能力的高低与血液安全水平密切相关,阐明献血者血液传播性病原体的宏基因组学,有助于制定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提升血液安全。笔者拟就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血液传播性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技术及其基本流程、献血者血液传播性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情况进行介绍,并且对血液传播性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haemovigilance,HV)报告中若干指标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HV系统的特点和当前血液安全基本状况,探讨国内HV工作的发展方向。方法 国际HV报告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HV系统的2020年度报告,国内HV报告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血液安全监测报告。从上述HV报告中选择若干指标型数据予以分析,包括献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感染、输血相关死亡和输血相关肺部并发症。结果 各国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022%(英国),最高为3.2550%(澳大利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141%(德国),最高为0.3580%(法国);输血传播感染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2(英国),最高为百万分之14.33(澳大利亚);输血相关死亡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7(澳大利亚),最高为百万分之11.47(英国)。结论 在已建立了成熟有效的HV系统的国家或地区,输血是高度安全的。各HV系统监测范围和判定标准的不同使得相关数据呈现极大差异。相较于国际HV系统,国内HV数据尚不全面,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10.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在人群中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数是经过粪-口传播,但是经输血传播HEV(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V,TT-HEV)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有0.001 3%~0.281 0%的献血者为HEV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0.27%~60.50%有抗-HEV免疫球蛋白抗体IgG。血液中即使病毒载量极低,也会造成受血者感染HEV病毒,对血液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献血者中开展HEV筛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经输血传播HEV(TT-HEV)的证据和典型案例,以及不同国家开展HEV筛查的检测方案和结果,为我国HEV筛查是否作为无偿献血者常规血液筛查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曦;李顺祥;艾敏;马丽;马妮;张红强 《中国输血杂志》2019,32(7):678-682
目的分析1998—2017年玉溪市乙类经血传播疾病[采供血机构检测项目(AIDS/HIV、乙肝、丙肝和梅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采供血提供应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乙类血液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17年玉溪市乙类血液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29 252例、死亡267人,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累计发病数的31. 14%、累计死亡数的70. 26%;乙类血液传染病发病率2014年达到最高132. 56/10万,1998年最低21. 69/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在(0. 05—1. 47)/10万;法定献血18—55岁年龄段累计发病率大于1 000/10万以上; 2003—2017年献血者检测梅毒、抗-HCV、HBs Ag、HIV阳性率分别为0. 49%、0. 33%、0. 31%、0. 22%,总阳性率1. 35%(1 350/10万),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比对发现乙肝2人、梅毒2人,占总阳性率的1. 84%。结论依据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血液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结合高水平检验技术,加强宣传教育、献血者健康征询和献血前筛查,是确保采供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生物防护与自我保护。方法对2487例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抗体4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4种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0.17%、抗-HCV0.48%、抗-HIV(1+2)0.00%、TRUST0.60%。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医患双方均有益,而且对临床输血管理的安全监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相关血液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对1862例输血前和手术前肿瘤患者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1862例受检血清中,HBsAg阳性率占16.48%,抗-HCV阳性率占1.50%,抗TP阳性率占1.88%.抗-HIV不确定病例有1例.结论 为了维护患者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和手术前相关传染病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业委员会 《协和医学杂志》2025,32(1):109-124
近年来,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不断暴发流行, 给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及时采取分级筛查和检测策略, 系统覆盖引起呼吸道急性感染的临床常见传染性病原体、慢性感染或少见呼吸道传染性病原体, 着眼可能的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性病原体, 快速明确致病微生物, 成为临床诊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 总结目前国内实验室检测在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应用经验, 结合当前国际最新研究进展, 共同编写了《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分级检测专家共识(2024)》。本共识通过分析重大新发突发呼吸道病原体传染性和感染特点, 兼顾患者人群特征, 制定了包含传统微生物形态学、培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的三级检测策略, 明确了在不同阶段针对的目标病原体及推荐检测方法, 为提高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断能力提供了指导建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17.
王佳;甘珊;徐春芬;陈萍;胡红兵 《中国输血杂志》2018,31(12):1395-1398
目的调查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漏报情况,根据情况改进不良反应回报相关流程,提高回报率,规范输血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15年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漏报率。根据调查结果调整输血管理策略,改进不良反应回报流程后再分析2016—2017年相关数据,与调整前进行比较,确认对策是否行之有效。结果 2014—2015年本院5 363名患者共计输血9 913次,有7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60例占83.3%,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2例占1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3%。其中回报至输血科的只有32例,漏报率55.6%。根据调查情况改进不良反应上报流程后,2016—2017年本院7 268名输血患者共计输血14 347次,有13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111例占85.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2例占9.2%,循环超负荷4例占3.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1%。其中回报至输血科的有116例,漏报率10.8%。与相关流程改进前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原有回报单方式上报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率较高,仅凭不良反应回报单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应联系医院自身情况因地制宜,人性化、便利化地进行输血管理,促进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王广杰;陈洁;马晓露 《中国输血杂志》2014,27(6):642-643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本院2012年所有住院患者用血信息统计,包括输血成分,输血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发生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的患者输血信息,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接受输血治疗的21 224名患者中,共输血25 638例,存在131例非传染性输血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511%;男、女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液成分的输注均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在2 h内输血不良反应占59%。结论输血治疗时,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对症及时处理。同时要提倡自体输血,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