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从高血压性眩晕(以痰浊为主要病因)的中医理论基础、部分眩晕症状鉴别、高血压性眩晕的治法三个方面对高血压性眩晕的理论内涵做了剖析,指出临床上从痰浊论治高血压性眩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腺性膀胱炎又称腺囊性膀胱炎,为膀胱粘膜的增生性病变,近年来逐渐引起了泌尿科及病理科医师的重视。腺性膀胱炎本身为良性增生性病变,但临床资料提示其与膀胱肿瘤有一定关系。目前多数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后交感神经综合症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的40%.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低头伏案等不良习惯的增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病,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及目前研究治疗进展,希望能从多角度、深层次全面认识并重视椎间盘源性腰痛,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紫癜性肾炎是最常见的儿童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临床表现不一,轻者表现为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重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少数患者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肾衰等。近年来本病发生率不断提高,逐渐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蒙药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总结宋爱莉教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经验,其提出肉芽肿性乳腺炎以正气虚弱、脏腑失调为发病基础,痰瘀互结为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以扶正祛邪、化痰活血为核心,重视中医外治法的作用,可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最大程度地维持乳房外观,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期重视化湿运脾,慢性期重视柔肝疏肝,恢复期重视活血和络的治疗思路,并对本病的疗效评价、激素的应用与撤减、专方专药的使用、心理治疗与调适等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
介绍程亦勤辨治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经验。认为粉刺性乳痈的病机以肝脾不和、乳络不通为本,气滞、痰浊、瘀血、热毒为标;治疗时强调中医为先、辨证论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中西结合、取长补短,重视调护、生活有度;用药注重疏肝清热、和营托毒。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误诊的原因、确诊方法,提高对反流性食管是的认识.方法:对18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被误诊为心、肺及咽喉部疾病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抑酸、抗反流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表现多样化,医生应提高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及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典型病例,分别介绍了周仲瑛教授应用苍耳草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紫癜性肾炎、神经性皮炎等病症的经验;然后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周教授临床应用苍耳草,既强调不拘病名、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又重视指征明确、不能随意的原则性。其应用苍耳草的指征是:病位在肺肝,病性属风热,病症为瘙痒,病理为过敏。而病性属虚、属寒,病位在里者则当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活血愈溃汤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元胡止痛片,3次/d,4片/次,口服;治疗组给予活血愈溃汤,1剂/d,水煎两次,混合后共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期间忌酒烟,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生冷油腻酸性食物,规律饮食,停用其它治疗药物。2组均42 d为1疗程,2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均按时完成治疗,未发现治疗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显示了治疗药物良好的依从性。结论:活血愈溃汤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病,发病率高,病理尚未完全阐明。中医对FD治疗效果肯定。多数学者认为病机系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肝郁脾虚等,湿热内蕴、痰浊阻滞、淤血阻滞、寒热错杂也有不少医家提及。辨证治疗以健脾理气、疏肝健脾、理气化瘀、化浊降逆、清热化湿为主。目前辨证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尚未统一,中西医治疗多强调药物,鲜有心理干预,未能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观察研究结合,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阐明中医药作用机制,开展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提高疗效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12%,86.67%,100%,87.50%,85.72%。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3.33%(112/12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拟胃复汤对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络瘀阻证22例,脾胃湿热证28例和脾胃虚寒证28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泌素水平及血沉、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胃泌素组间比较,治疗前3个证型组有一定差别,其中胃络瘀阻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3组治疗后趋于一致。组内比较:治疗6周后3个证型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以胃络瘀阻证患者下降幅度最大;血细胞比容组间比较,治疗前3组大致相近,仅胃络瘀阻证较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治疗后3组差别较大,其中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水平组间比较,治疗前3证型组相近(p>0.05),治疗后(6周)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仅胃络瘀阻证组下降幅度较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胃复汤联合奥美拉唑可有效减少胃泌素的生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湿热证以及脾胃虚寒证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其中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刘学勤教授运用纵横二法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分析刘老几十载治疗胃病的经验,并结合典型病案进行总结。结果:刘老治疗胃病时,纵则注重调整气机的升降,用辛开苦降的自拟验方"胃平汤"治疗胃脘痞满、纳呆、恶心、呕吐、嗳气等症。横则注重协调肝胃关系,用疏肝和胃的自拟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气横逆犯胃之胸胁苦满、胃痛、腹胀、嘈杂、泛酸等症。结论:刘老采用纵横二法治疗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建华 《山西中医》2010,26(10):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情况与脾胃密切相关.从脾胃功能与伤寒发病的关系、顾护脾胃在伤寒治疗中的意义及脾胃盛衰对伤寒预后的影响诸方面探讨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研究〈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证治汇补》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进行性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新方的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方剂137首,涉及中药159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25味,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类药物最多;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8,置信数为0.6,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5个;基于软件复杂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32组,聚合成新方16首。结论:《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以温补脾阳为主,用药方面以辛温药升阳行气为主,辅以甘性药滋补和中、调和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