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GCr15钢贝氏体淬火及其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耀中  江涛 《轴承》1994,(9):32-37
研究了CGr15钢的等温淬火工艺及其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淬火相比,在工件滚动接触疲劳寿命和耐磨性相机的情况下,等温淬火有优良的冲击韧性。铁路轴承采用等温淬火工艺是行之有效的。为了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加热温度推荐为850-870℃,等温时间为220-240℃,等温时间为220-240℃,等温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0CrMnSiNi2A 钢Ms 点以上采用等温淬火工艺, 其强度指标随等温温度升高而降低, 且低于淬火200℃回火的指标值,而塑性、韧性指标相对于淬火200℃回火有明显提高,硬度稍有降低。在340℃等温淬火获得最佳性能组合  相似文献   

3.
30rMnSiNi2A钢Ms点以上采用等温淬火工艺,其强度指标随着温温度升高降低,且低于淬火200℃回火的指标值,而塑性,韧性指标相对于淬火200℃回火有明显提高,硬度稍有降低。在340℃等温淬火获得最佳性能组合。  相似文献   

4.
张增岐  常保良 《轴承》1991,(2):14-17
洛阳轴承研究所和有关轴承钢生产厂联合开发了轴承钢GCr18Mo新钢种。经过大量的热处理工艺试验,GCrl8Mo钢热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淬火温度850~865℃、回火温度160~220℃;贝氏体等温淬火时,加热温度为850~875℃、等温温度210~230℃和等温时间4h。该钢种淬透性能好,可用于制造轧机轴承。附图4幅,表3个,参考文献3篇。  相似文献   

5.
利用液淬带温等温淬火工艺对中碳低合金钢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出液温度、等温温度和时间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理想的工艺参数是奥氏体化温度为840℃,保温时间60min,出液温度为238℃,等温温度为300℃,等温时间60min;在此工艺下淬火后试验钢的基体组织为下贝氏体+马氏体,硬度为50 HRC,冲击韧度为26J·cm~(-2),磨损量18mg。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4SiMnNi2CrMo钢淬火低温回火、等温淬火和等温淬火后回火对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从常规机械性能、显微组织结构、断口特征和断裂韧性来综合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轴向多冲疲劳载荷作用下,280℃等温淬火使钢进行马氏体下贝氏体双相复合强化,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并且认为:以K_(IC)、J_(KIC)作为判别材料强韧性优劣的指标,比α_(KV)更准确更可靠。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贝氏体球墨铸铁的成分和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由实验得出:贝氏体球铁经860℃等温淬火+290℃回火,能大大提高耐磨性,用其取代45钢作球磨机衬板,效益显著。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贝氏体球墨铸铁和45钢的耐磨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可对贝氏体球墨铸铁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表面渗碳处理的SAE8620轴承钢在855℃奥氏体化后,在225℃盐浴中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再在225℃下进行回火处理,研究了等温淬火时间(7,21 h)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物相组成、硬度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淬火7 h时试验钢表层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和碳化物,等温淬火21 h后表层组织中的马氏体消失,贝氏体板条平均宽度增加,针状贝氏体铁素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与等温淬火21 h相比等温淬火7 h试验钢的表层硬度更大,接触疲劳寿命也更长,这主要与其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更高、贝氏体板条平均宽度更小、表层硬度更大,可以更好地抵抗塑性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一定成分(1.2%C,1.55%Si,0.6%Mn,0.04%S,0.03%P)的石墨钢在铸态及不同规范热处理后的耐磨粒磨损性能。结果指出,铸态的耐磨性最低;正火和780℃退火后870℃加热再150℃等温淬火的最耐磨.超过了经淬火及200℃回火的常用犁铧钢65Mn。150℃及200℃等温淬火后,具有最高的硬度(HRC62~63);而综合机械性能以300℃等温淬火为最好。根据金相组织和硬度值,论述了基体组织及硬度对钢的耐磨性的影响。证实了组织中有一定量残余奥氏体存在时,虽然降低了硬度,却提高了钢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0.
高温等温对钢性能的影响 GCr15钢淬火加热后,迅速冷至750℃左右的温度等温2~5分钟再急冷淬火,可使其硬度在不降低甚至稍有提高的情况下,还提高了冲击韧性。 在钢的热处理中,人们对于钢在中、低温的等温冷却工艺性能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且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对于钢在高温短时间等温停留后再急冷淬火对其性能的影响则研究甚少,应用于生产实际者更为少见。鉴于此,我们对钢在750℃左右的高温等温(如图1)做了一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钢在急冷淬火之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车用22MnB5高强钢和7075铝合金板料在连接工艺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高强钢和铝合金异种材料车身零件的热铆接冷模具淬火(Hot riveting quenching, HRQ)无铆钉铆接工艺,利用22MnB5在高温下良好的成形性及易淬性,实现对22MnB5高强钢与7075铝合金的有效连接。通过建立HRQ无铆钉铆接的成形和淬冷有限元模型,证明了该工艺的可行性,使铆接后接头的高强钢具有全马氏体组织,保证了接头的强度。并从仿真和试验两方面研究高强钢铆接温度对接头尺寸颈厚值Tn、自锁值Tu的影响,发现在600~800 ℃区间内,TnTu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u受温度影响更显著,两者均在700 ℃时获得最大值,表明700 ℃是高强钢板料的最佳铆接初始温度。  相似文献   

12.
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的切削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的切削加工特点,同时阐述了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铰削、钻削、铣削加工时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高强中锰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中锰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利用全新的热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并对该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锰TRIP钢退火后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均在39%以上,且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绝大部分转变为马氏体,提高了钢的塑性和强度;在630℃退火可使该钢的抗拉强度大于1 000 MPa,伸长率大于30%,强塑积大于30GPa.%,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51.4%。  相似文献   

14.
茅兴富 《工具技术》1997,31(5):14-17
对气体碳氮共渗20钢锯条进行了低温回火试验和研究。用弯曲强度及挠度评定钢锯条抗弯曲断裂的能力。结果表明,在210C、1h回火条件下,钢锯条具有最佳静弯曲强度及挠度。  相似文献   

15.
对采用镍基钎料BNi-2的304不锈钢板翅结构进行真空钎焊试验,讨论冷却方式对结构强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利用能谱分析(EDS)对接头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钎焊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冷却方式对304不锈钢板翅结构的强度影响很大。采用现有文献使用的充氮快速冷却的方式,导致钎焊接头产生了较多的裂纹和孔洞,绽得强度降低;采用改进的缓慢冷却方式,即从钎焊温度到620℃,让其自由冷却,当炉中温度降到620℃时,向炉内充氮气并同时启动风机快速冷却。利用高温蠕变松弛原理,释放部分钎焊残余应力,减少了裂纹等缺陷的产生,极大提高了304不锈钢板翅结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考虑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力学性能与温度的关系,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22MnB5超高强钢热冲压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选用合适的热冲压工艺参数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坯料热冲压成形的应力应变分布,并以板料初始温度为变量,研究不同初始温度对零件厚度分布、回弹及冷却速率的影响。进行了板料初始温度为900℃的22MnB5超高强钢热冲压试验,零件厚度分布及回弹量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各区域淬火组织均为板条状马氏体,由于零件底部的淬火冷却速率较大,马氏体组织更加均匀细小。  相似文献   

17.
魏德强 《机械工程材料》2005,29(12):29-32,55
采用一种新的室温油分级等温淬火工艺获得低合金贝氏体球墨铸铁;研究了硼、铜、锰对贝氏体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球墨铸铁的性能滞后现象,即等温淬火后随时问延长硬度增加的现象。结果表明:硼和锰能提高硬度,降低韧性;铜提高韧性。合理加入合金元素有利于提高贝氏体球铁的性能。贝氏体球墨铸铁有性能滞后现象,其实质是溶质类拖曳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Q690E中厚板高强钢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系列冲击实验法测得高强钢在-80℃~10℃温度间的系列冲击功,绘制出冲击功-温度曲线,同时结合综合能量法、侧膨胀值及断口形貌观察,确定了材料脆性转变温度。光镜(OM)和扫描电镜(SEM)显微组织观察进一步证明了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范围。同时,分析了影响韧脆转变温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液相烧结金属陶瓷覆层/钢基体结合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液相烧结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材料的工艺特点,用金属陶瓷覆层将两钢板进行液相烧结连结,以覆层对两钢板的连结强度表征覆层与钢基体的结合强度。采用三点弯曲、拉伸和单边剪切三种方法进行覆层/钢基体结合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钢基体之间产生冶金结合,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20.
SWRS82B盘条是生产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重要原料,且大都在大气环境下使用,易受腐蚀。本文采用化学纯试剂配置3.5%NaCl溶液、2%H2SO4溶液以及3.5%NaCl,PH=4溶液在25℃和50℃加速模拟大气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腐蚀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SWRS82B盘条钢的腐蚀速度增大。在三种腐蚀介质中,随着酸性增强SWRS82B盘条钢的腐蚀速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